Final Report

這學期總算有第一科結束了. 就在剛剛, 整組五個人在長達 29 頁的虛擬創業計畫上簽名. 互道恭喜, 祝福大家有個美好的暑假. Engineering Entrepreneurship 這門課正式結束了.

我想這門課會是我在 UPenn 收穫最大的一門課吧. 雖然每週 60 ~ 100 頁的 reading , 一篇 essay , 一個 quiz 非常累人. 然後我英文沒有念好, 加上沒有 business 的 sense . 常常花一整天寫作業結果領 B- , 搞得非常灰心. 不過我想五年十年後, 我會非常慶幸我有修過這門課吧.

Engineering Entrepreneurship 這門課是要教工程師如何創業. 為什麼工學院要開這樣的一門課? 套一句教授在第一堂課談他為什麼不在 Wharton Business School 教書, 要跑來工學院教沒有商管背景的工程師的時候說的話: “The ones in the Wall Street can only move the value, it is you who create the value.” 我想這就是解答.

能改變所有人習慣, 具有強大商業潛力的科技, 大多都是由埋首於研究的工程師發現. 但是科技終就是科技, 如果沒有辦法把科技包裝成產品推廣給使用者, 那還是會無人聞問. 而科技可能帶來的價值就會這樣被埋沒.

不過只做研究的工程師, 要去哪裡生錢. 怎麼管理好一間公司來發行產品? 這就是 Angel Investor 跟 Ventural capitalist 登場的舞台了.

我想在這門課學到的很重要的一點, 就是美國的IT產業發達, 不只是科技的優勢. Angel Investor , Ventural capital 與矽谷接納失敗的文化都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這些早期投資者, 運用自己的知識與經驗, 從無數應徵者中挑選有潛力的人. 給予手上沒有實質資源只有 idea 或是技術的工程師各種援助, 要賭實踐之後能有幾十倍到上百倍的獲利. 當然在這階段的投資風險是奇高無比, 在 Study Case 裡的故事常常一賠就是幾百萬美金. 但是絕大多數的故事主角, 並非從此消聲匿跡, 而是整理簡檢討之後再出發. 而這些投資者們也願意接納有敗績的選手, 甚至會認為這樣的人是更有經驗更合適的.

工程是要怎麼創業, 怎麼維護自己的事業, 怎麼得到成果, 路上要太多事情要注意( 每個都有出申論作業… ) 不過最明顯的主線莫過於創業家跟風險投資的愛很情仇了. 他們有共同的目標, 要把公司搞起來. 但是是誰要說話大聲? 誰 $$ 要拿得多? Board members 如何組成? Anti-dilution 機制要怎麼設計? 要 IPO 還是併購? 太多的地方創業者會跟投資者衝突, 所以課程上有很多時間是在教這些工程師投資者在想什麼. 我想最容易誤解的一點, 大概是大家會以為他們這些"投資者"會打算長期投資你. 事實上是相反, 他們想的是要盡快養肥公司, 儘快宰豬公. 長期投資可能一年 15% 的回收就算很不錯了, 風險投資成功的案例通常除下來年均是 40% ~ 60%. 在上市或是併購後, 這些公司就沒有這樣的爆發力了, 這些投資者也會盡快閃人找下一個 case .

雖然有的時候看起來風險投資非常殘忍, Engineering Entrepreneurship 這門課有一部分的設置原因也是怕工程師傻傻的被坑殺. 但是如果沒有他們願意花大把鈔票賭在高風險的 idea 上, 美國的科技產業不會進步這麼快. 就如同之前所說的, 學術界只是一個環節而已, 勇於冒險的精神跟風險投資的存在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沒有他們, 這些 idea 不會在開發之後不久就被實踐, 商業化. 如果要說這些早期投資者像什麼的話, 大概是非全壘打不打的打者吧. Guest speaker Andrew Rachleff 曾經說過: 風險投資的成功率大約是兩成. 低於兩成代表眼光有問題, 高於兩成則代表你 Risk 拿不夠.

感覺從事風險投資的人們算是商學院裡最高等級的人了吧. 他們在沒有人聽過這個科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卡位, 然後就只用科技優勢, 去迎戰已經身家上億美金的舊企業. 他們是資本主義裡的 Creative destruction 的推手, 因為他們許多跟不上改變腳步的企業慘遭小蝦米殲滅, 但同時也代表他們成功地把新科技推廣給每個人. 要做到這樣的事情, 需要的不只是商業的頭腦, 也要相當的技術頭腦. 拜 Wharton Business School 是全美第一之賜, 我們工學院可以跟他們借大咖 Speaker . 最震撼的就是他們不只商管背景很強, 同時都會副修一個以上的科技領域, 而且程度高到我覺得比絕大多數的本科碩士生都還要強. ( 當然是沒有到本科 Ph.D 級 ) 你是絕對不可能在技術上呼攏到他們的, 我想這就是他們為什麼能在這洪流之中掏金的原因. 再引用一句 Andrew Rachleff 說的比方就是: 風險投資是出版商不是作家. 他們寫不出哈利波特, 但是哈利波特的原稿放在眼前, 他們要有那個眼光分辨出這東西會賣.

感覺寫到這裡, 還是覺得有很多東西沒提, 好多名言沒有引用. 好多課堂上的經典對話沒提. 不過要是我能在這一篇就講完這一學期地域行軍學到的所有東西, 我大概可以去當名師了吧. 而且其實用講授的只能教大概念, 實際的應用價值也不大, 這就是為什麼作業都是 Study case , 都是要看別人的故事申論. 因為當你置身之中時, 問題不會這麼明顯, 需要的是觀察力去把癥結找出來. 嗯… 感覺我這方面天分不夠, 常常看錯東西領 B- . 不過還是很開心能踏入這個領域, 也希望有天追求自己的事業的時候能用到這些知識還有觀察力.